行业资讯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建筑工业化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发布时间:2016-11-24 08:18:30   来源:心宽   点击:
【摘要】建造装配式建筑就像搭积木,是建筑行业由手工业化升级为工业化的体现,目前我国推广的模块化建筑主要是钢结构建筑,是建筑行业由手工业化升
建造装配式建筑就像“搭积木”,是建筑行业由“手工业化”升级为“工业化”的体现,目前我国推广的模块化建筑主要是钢结构建筑,是建筑行业由“手工业化”升级为“工业化”。建筑工业化的应用已从房地产建设向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公路桥梁等领域延伸

今年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发展装配式建筑不仅仅是中央的一句口号,它是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对企业来讲,提高生产效率及设备周转率、提高资金周转率;

对消费者来讲,安全性、使用性能、以及房屋质量都能得到有效保证;

对社会来讲节能、节水、节才、环保;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一个月住建部先后发布了相关定额标准、技术规范,关于装配式建筑的会议也紧锣旗鼓的进行。这足以表明了政府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信心和决心。也是传统建筑行业转型与改革的机遇,也是从资本寒冬解脱出来,增加效益的一个风口。

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建筑工业化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目前,既有的装配式建筑占全国建筑总量尚不足1%。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从1%到30%的市场占有率提升,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而且相关专家指出,装配式建筑发展将与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相互促进。建筑工业化将创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技术,可以提前将绿色城市、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融于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同时,服务地下工程建设的预制叠合装配整体式新技术也可以提供地下综合管廊、建筑地下室、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多种产品及服务,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发展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将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城市的地下生命线工程。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主要采取现场浇筑和全预制拼装两种方式,在生产、施工、质量、成本方面均存在差异。预制叠合装配整体式地下管廊结构不仅可综合现浇技术整体性好、安全可靠的特点,还可发挥简化现场施工工序的优势,解决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生产、运输、施工等环节的技术难点。

 装配式建筑将迎来“脱虚入实”的新局面

 
 

将工地搬进了工厂,经过自动化生产线,钢筋、水泥被预制成阳台、楼梯、墙壁等各类构件,有的构件还需安装芯片或二维码;构件运至工地,由机械手一一吊装、拼接、加固,组合成一间间房、一层层楼。据测算,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节能、节水、节地幅度分别达到65%、60%、20%,减少建筑垃圾70%,且能节约人工40%以上加上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使这样的装配式建筑在节能降耗、提高建筑质量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我国推动装配式建筑已有多年,眼下有望真正开启脱虚转实的局面。

早在上世纪末,国务院就曾发文推进住宅产业化和装配式建筑,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区进行了先行探索。近年来,装配式建筑由此前的试点探索转向面上推广。《指导意见》明确,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值得关注的是,“将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工作,列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上海市住建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市已落实装配式建筑1385万平方米,连续两年实现翻番,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达到41家,产能突破1200万平方米。其中,宝业集团在上海的生产基地年产10万立方米混凝土构件。城建实业佘山保障房工程项目是全国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结构预制率超过80%。

上海市住建委主任顾金山表示,“十三五”时期,上海将在推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发展钢结构、钢-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其他结构体系的装配式建筑,并在桥梁主体结构等市政工程方面推广装配化技术应用。

同时,目前很多开发商建造的装配式住宅项目,虽然建筑成本比普通住宅高出10%-15%,但购房者依然趋之若鹜。这让业界看到了装配式住宅的广阔前景。
装配式建筑已成为一个新的风向标,它也将于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建筑信息化相推进。目前很多建筑公司、房地产商、钢结构生产厂家都在布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市场。随着政府对装配式从政策及技术上的推进,相关补贴、纳税、贷款优惠政策的不断落实,相信装配式建筑对传统建筑的渗透性替代进度也将显著加速,它将成为建筑行业(含设计、生产、施工、管理)转型与改革的催化剂,开启建筑行业营收创利的新局面!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资讯